觀山湖區百花湖鎮哪嘎村村委會黨支部副書記鐘世秀,42年堅守基層一線,心系群眾、勇挑重擔,帶領村民脫貧致富。在2020年11月24日北京召開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,鐘世秀榮獲“全國勞動模范”稱號。

一、組織領導完善基礎設施
“要想富、先修路”,1997年,剛上任的哪嘎村支部書記鐘世秀便萌生了修路致富的想法。幾經磨練,耗時3年,鐘世秀團結帶領全體村民出錢出力修通長大13.5公里進組公路。2003年,鐘世秀帶領村民修建3000多米長的水渠,鋪設管道,將山上甘甜的泉水直接送到了各家各戶,讓村民們吃上了放心、干凈自來水的同時,也解決了基本農田的灌溉。
二、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助力脫貧攻堅
1993年到2019年,黨支部不斷學習,創新發展。鐘世秀團結帶領村民先后種植折耳根、發展林下養雞、種植食用菌、推廣飼養烏骨雞和綠殼蛋雞、種植魔芋、種植茶葉,積極幫助聯系銷售,實現村民就近就業,增收致富。有的村民蓋起了二層小洋房、開上小汽車。
三、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
受地質條件影響,哪嘎村經常遭受山洪等自然災害,1996年,鐘世秀不顧自己安危,房屋倒塌的風險, 及時搶救村民糧食,保證群眾生命財產安全。為了保障政府及時救援搶險,她徒步15公里報告鄉政府,最后勞累昏倒在家里。疫情防控期間,年過六旬的她毅然提出參加抗疫一線工作要求,積極聯絡安排村民設卡值守,宣傳疫情防控知識,入戶調查排查外來人員有基礎病或發燒的人員情況,并及時上報。
1996年,鐘世秀當選為百花湖鄉人大代表,從這時開始,如何幫助村民擺脫貧困境遇成為了她畢生的追求。鐘世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,修路!只有路通了,才能打通村子發展的動脈。于是她挨家挨戶地跑,講計劃,鼓干勁。拿著鄉親們籌措的6萬元錢,帶領村民大干2個月,硬是修通了3.5公里的進組公路。
“哪嘎到底好不好?依山傍水樹不少??上诸^錢不多,肚皮老是吃不飽。”老百姓的一首順口溜,道出了百花湖鎮哪嘎村曾經的貧窮落后。

鐘世秀在養殖場勞作
1975年,17歲的鐘世秀初中畢業后,回到老家哪嘎村鉆研醫學和從事農業生產,通過積極參加村里的建設且成績出色,很快得到了群眾認可。1996年,她當選為百花湖鄉人大代表,1998年,40歲的她以苦干加實干的精神,贏得了廣大黨員群眾信任,在當年哪嘎村支部換屆選舉時,以高票當選為該村黨支部書記。
“90年代,哪嘎村還是清一色的土墻茅屋,不通公路。沒有電和自來水,也沒有通村公路,平時運輸全是靠人挑馬馱,是百花湖鎮數一數二的窮村。”鐘世秀回憶道,盡管村民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也僅勉強能夠糊口,長期在溫飽線上掙扎。鐘世秀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,一直在思索著如何才能讓當地村民擺脫貧困的境遇,早日發家致富。思前想后,鐘世秀意識到,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哪嘎村經濟發展的最主要“瓶頸”。于是,她提出修一條公路同大山外連接,打通哪嘎村發展的“大動脈”。
當村里要修建通村公路的消息傳開后,村民們非常高興??蛇@份高興并沒有持續多久,“占用土地、花費時間長、工程造價高”等諸多問題擺在眼前,許多村民因此動搖了??吹竭@些,鐘世秀并沒有放棄,她一家一戶地跑,給大家做思想工作。另一邊她放棄了請工程隊修路的打算,轉而利用從村民那里籌措來的6萬元,帶領村民大干兩個月,硬是把3.5公里的進組公路修通了。公路修通后,不僅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,也讓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。
路修好了,村民用水難的問題又凸顯了出來。哪嘎村雖在百花湖畔,但由于沒有鋪設管線,村附近又沒有水井,因此,村民們用水只能去很遠的地方挑水吃。而群眾飲水難、飲水不清潔的問題如果不解決,將會直接影響村民的身體素質。“讓大家吃上放心水不能耽誤”,鐘世秀立即帶領村民修建水渠、鋪設管道,最終,3000多米長的管道成功將山上泉水直接送到了各家各戶,也解決了該村基本農田的灌溉。每當提起這些變化,當地的村民都非常感激鐘支書的付出。
路通了,水“來”了,但是要讓村民真正富起來,僅僅改善村里基礎設施遠遠不夠。鐘世秀明白,雖然各級政府有很多扶貧資金發放給村民們,但是授人以魚,只供一餐之需,而授人以漁,才是長久之計。于是,她開始入戶走訪,了解市場需求,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尋找哪嘎村的致富出路,帶領全村村民種植折耳根和西紅柿,逐漸提升村民收入。從2004年開始,她先后向市里爭取到了“雙帶致富”項目名額,結合本村樹林茂密的特點,探索“林下養雞”的路子;同時,實驗培育雞苗,經過她的不斷研究,摸索出更成熟的養殖技術,她將這些技術無償傳授給村民們,并積極幫助村民聯系銷路,讓村民的人均收入又翻了好幾番。

受表彰回到貴陽的鐘世秀
其實早在2014年,鐘世秀就卸任了哪嘎村黨支部書記職務。但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,她仍然行走在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的道路上。2016年,由她發起成立了觀山湖區森林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,采用集體經營、多元入股的方式,盤活村里閑置土地12.3畝,參與的村民可享每畝每年600元的土地入股分紅。同時,帶領建檔立卡貧困戶13人就業,每人每月穩定收入2000元以上。
如今,在鐘世秀的帶領下,哪嘎村的村民不僅生活富了起來、腰包鼓了起來,有的村民甚至有了自己的產業,紛紛將土墻房換成了小樓房,曾經“吃不飽”的歷史一去不復返。
鐘世秀常說,喊破了嗓子,不如做出個樣子。正是有了像鐘世秀這樣心系群眾、勇挑重擔的模范先鋒,哪嘎村全村老百姓的好日子才有更有盼頭和指望。